首页 >  大数据

释放“技能塑造人生”的无限力量

来源:人民网 大数据 2024-11-26

原标题:释放“技能塑造人生”的无限力量

21日,2024年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在天津开幕。记者走进同步举行的职业教育专题展,发现一颗卫星引人注目。

这是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研制的科普卫星,也是我国首颗由职业院校成功发射的科普卫星。它于今年11月16日成功进入预定轨道。

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刁爱军说,历时三年研制的这颗立方星,设计了音视频存储播发、天文相机、光通信三个重要载荷。不同专业的学生在这颗卫星上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卫星信号可通过校内地面接收站和测控中心进行接收和处理,能用于科普活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再往里走,还有个大家伙很显眼——一枚真实的火箭发动机。有人问,这和职业教育有什么关系?展区工作人员笑了:“发动机和空间站,都要靠大国工匠制造啊!”他又指指站在一颗商业卫星旁的大二学生向秋林,“别看他年纪小,他可能就是未来的大国工匠。”

得益于学校和北京中科航天人才服务有限公司的合作,初出茅庐的职校学生向秋林参与制作了一颗6U立方星的主承力板。“刚开始,我觉得它看起来很普通啊。”向秋林拿着板子说,“但动手做了,才知道一块板子背后有许多门道,涉及许多精密加工知识。”他坦言,职业院校和自己想象的不太一样。入学后,他发现,大家都很努力,聚在一起钻研技术、解决问题、参加比赛,平时学习生活很有目标感。

中国一汽研发总院试制部加工中心高级技师杨永修是已经成长起来的大国工匠。

“职业教育培养了我们,中国一汽的平台培养了我们。”杨永修反复向记者表示他赶上了好时代,“我们赶上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好时代,也赶上了大力发展制造业的好时代。”

2007年,杨永修高中毕业,高考分数超过了当时的本科线几十分,但他还是选择就读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现为长春汽车职业技术大学)。

“我就想着,要进一汽,学技术,干红旗。”这是埋在杨永修心底的汽车梦。职业院校,正是他实现梦想的起点。杨永修表示:“有了技术,我们更接地气了,腰杆更直了,干起活来更有劲了。”

这几年,杨永修和团队完成国内全新V12发动机研发生产,让中国车真正装上“中国心”。他独创了数控转台超高精密调试三步法等10余项技术,成功突破螺伞珩磨技术在氢动力发动机领域的“卡脖子”难题。

“突破性的技术,都是在不断试错中诞生的。”杨永修说,“要不断琢磨,不断总结经验,实现‘从0到1’的突破,实现‘从1到99’的蝶变。”

还有更多职业院校,走在了协同企业解决一线生产问题的前列。

2021年,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成立先进光学制造实验室,以半导体行业市场需求为导向,利用学术科研优势,自主研发半导体领域关键光学零部件,实现了核心零部件供应自主可控。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老师史文涛说,他们已经完成5批次的半导体国产零部件替换,确保了国内半导体厂商光学零部件国产化方案的切实可行,“我们的工作,也是在为半导体制造企业的产线安全保驾护航。”

同样解决大问题的,还有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攻关成功的半导体晶圆倒角机。晶圆是制造芯片的基础材料,晶圆倒角机,是对晶圆边倒角磨削处理的设备。晶圆薄、脆、硬,加工设备制造殊为不易。

当年,因为从国外进口倒角机周期长,企业将眼光投向了国内。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项目负责人蒋勇具有丰富的汽车行业经验。他带领团队,进企业做调研、画图纸、定方案,最终赢得企业信任。

职业院校和企业协力踏上了研发制造晶圆倒角机之路。经过三年不懈努力,攻克多项技术瓶颈,他们开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自动大尺寸晶圆倒角机。如今,晶圆倒角机已在企业使用。

今年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的主题,是“创新赋能未来 技能塑造人生”。职业院校的师生,正在用实际行动,践行这句话。(科技日报天津11月21日电)

说明:

本文来自网络媒体
纠错:2438514686@qq.com

蓝码智能科技信息网

备案号 | 粤ICP备2024341071号

Copyright © 2019-2020

使用手机端扫描上面的二维码

浏览移动站获取更多科技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