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工智能

AI点亮后疫情时代健康产业

来源:中国网 人工智能 2020-07-14

AI点亮后疫情时代健康产业

2020世界人工智能健康云峰会于2020年7月10日-11日举办。此次云峰会是在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国国际电信联盟(ITU)的指导下,由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组委会办公室主办,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管理服务指导中心和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承办。

大会以智联世界·共享健康为主题,汇聚全球AI领域的专家、学者、产业界人士及监管部门,一道就后疫情时代人工智能在公共卫生领域的新应用、新问题、新思路等业内外关注的焦点进行讨论,对人工智能在健康产业发展的趋势、技术创新、落地应用等问题进行探讨。

世界卫生组织首席信息官Bernardo Mariano、国际电信联盟标准局副局长Reinhard Scholl、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司长毛群安、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长朱秀梅等分别为此次峰会致辞。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中国科学院院士毛军发、中国工程院院士董家鸿、中国工程院院士宁光、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中国工程院院士戴尅戎、加拿大国家工程院院士宋梁等皆在此次峰会上进行了分享。GE医疗等一众健康头部企业高管出席本次峰会并线上论剑,把脉后疫情时代AI+健康产业发展方向,重启AI+健康产业下半场,守卫全人类健康。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从大数据分析的角度给出加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检测预警的专业建议,张文宏教授则认为大数据的产生不是剥夺人类的需要,而是做增量,这是非常重要的发展方向。

此外,云峰会现场揭牌成立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AIIA医学人工智能专委会,启动了MedNet全球医学AI科研平台项目启动仪式,发布《2020世界人工智能医疗产业发展白皮书》、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创新合作平台多项成果及工信部人工智能抗疫产品(肺炎CT辅助诊断产品)测试结果。

疫情后的AI+健康产业走向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开来,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李兰娟院士在会上分享中国抗疫成果及人工智能在防疫中的应用时表示,在疫情防控当中,AI在包括公共卫生、疫情研判、情绪管理、地图服务、基因检测、药物研发,互联网医院等等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国内外各大医药巨头纷纷加码人工智能医疗产业,以期实现用较少的资本投入、较短的研发周期、较低的投资风险使获得利润最大化。尤其是在公共卫生危机的情况下,人工智能加医疗能够在产业的各个环节中缩短时间,以保障人民群众健康。

人工智能正在成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强化公共服务体系的支撑性力量。我国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技术进步与产业发展,人工智能与医药器械领域走向深度融合,势必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全新的产业浪潮。

“疫情期间,联影通过海陆空三维驰援预警,即医疗设备、影像设备和医疗AI软件,从云端对疫情防控提供支持。”上海联影智能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联席CEO周翔在演讲中讲到。

点内(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CEO葛亮则在发言中表示,“在疫情中,点内帮助医生在临床的CT读片,使原来需要15分钟做出诊断缩短到1分钟就能完成一次病人的诊断。”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让公共卫生行业深切感受到信息技术支撑的紧迫性,激发了大量的公共卫生应用需求。人工智能在助力战疫中发挥出了巨大作用,如基于AI图象识别技术和红外热成像技术的人体体温检测,疫情排查和辅助流行病学调查,传染病大数据分析预警,重点人群快速筛查等大量实际应用,在各地得到迅速落地推广。”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张浩副主任在云峰会上表示。

AI变革健康产业全链条

中国医改的重中之重就是分级诊疗的实施,而分级诊疗重点是强基层。北京安德医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梁伟民在会上表示,“如何让基层医院水平得到一定提高,我觉得通过传统方式的培养时间可能很长,怎么利用智慧医疗去提高基层医院水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层面。”

随着“健康中国”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越来越多的科研团队和企业都把目光转移到健康领域。在人工智能助力健康场景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基于临床需求,不断挖掘新场景,实现更广的技术应用覆盖,另一方面则要深入到场景本身,介入诊断、治疗全流程中展开深入研究,进一步优化诊疗流程,提升就诊效率,提高整个行业水平的精细度,专业度。医疗人工智能重塑健康产业的效能,正推动智慧健康进入新一轮的创新浪潮。

老牌科技巨头,也已经预判到AI将会为健康产业带来的变革,加速推进自身业务向人工智能医疗领域倾斜和转型。“人工智能企业必须要合作,共同促进中国人工智能大生态体系建设”,GE医疗大中华区总裁兼CEO张轶昊在演讲中说道。2019年GE医疗在中国正式推出Edison Intelligence Platform (爱迪生数字医疗智能平台),与众多国内本土软件开发企业共同开发基于Edison平台的数字医疗应用。

“我们在爱迪生落地第一天也不见得想清楚到底将来是什么样子,我觉得这就是数字世界的一个特点,让你模模糊糊看到前景有亮光的时候去尝试,关键是落地。我们真真正正找到行业痛点,把问题解决了,这才是我们生态最大的价值。”GE医疗中国首席创新官戴鹰在峰会医疗数字新生态圆桌讨论上表示。

在消化道早癌筛查的细分领域,上海珍灵医疗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医学官、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于红刚在演讲中说道:“在2019年我们主动发现了99例早癌,拯救了众多生命和家庭的幸福,为国家节省了将近30万的费用。”

上海森亿医疗科技有限公司CEO张少典在演讲中介绍,森亿的端到端智慧医院整体解决方案,帮助三甲医院的医护人员每个月节省600小时工时,同时通过测算发现,可为医院在深静脉血栓诊疗上实现37%的成本下降。

在康复治疗领域,中国每10万人只有0.4个康复治疗师,治疗师缺口大概在30万。上海傅利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CEO顾捷在演讲中讲到:“未来场景中,1个治疗师将带10个机器人为患者康复,并通过大数据使处方更加精准,通过人工智能使患者得到个性化康复服务。”

人工智能+医疗无限的发展空间

西门子医疗数字医疗事业部执行副总裁Wido Menhardt博士在演讲中指出,AI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为明智的医疗决策提供支持:首先,AI可有效提升效率和生产力,利用数据驱动的决策来提高临床效率和运营效率;其次,通过自动化和标准化的方式,AI可为临床决策提供支持,并改善整个护理过程中患者的健康状况;再次,AI可以辅助患者管理,推动患者参与并改善治疗流程,最终促进合作医疗和远程医疗的实现。

而诸如5G技术的发展,同样也使得AI+医疗产业产生了更多的“化学反应”。杭州健培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CEO程国华表示,随着5G牌照的发放,已经可以看到人工智能与5G发生了很多互动。“国内医疗人工智能产业已经遍布医疗的各个阶段,从而使医疗服务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新模式的变化。”

“近五年应该是人工智能和5G技术发展最快的一段时间,我相信五年以后会有更多的基地和医疗服务,能够通过云达到基本医生的水平,为更多患者提供服务。”深睿医疗联合创始人、CEO乔昕在发言中强调AI与5G的融合发展。

此前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明确了2020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500亿的目标,而根据预测,医疗人工智能行业将占人工智能行业总体规模的五分之一。

北京医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吕晨翀认为,人工智能+医疗才刚刚从锦上添花过渡到雪中送炭的产品中去,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国内医疗人工智能公司虽然起步比较晚,但增长迅速。据我们了解,目前我们共有114家医疗智慧公司,以初步形成以北京、长三角、广州智慧医疗集结群,广泛分布于疾病的筛查和预测,医疗影像诊断,病例与文献分析,新药发现等细分领域。我们感受到人工智能在我们健康服务领域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它必然会改变我们许多服务形态,医疗服务的管理等等这些带来一些革命性的改变。”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邬惊雷主任表示。

虽然由于整个医疗场景的复杂性、多样性,相较于人工智能在其他领域的进展相比,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探索仍处初步阶段。但葛均波院士认为,未来人工智能可以在复杂的操作中帮助医生实现更精准的治疗。“人工智能加人类专家的诊疗模式会超越目前我们传统的诊疗模式。我也期待人工智能未来在慢病管理、病人随访中,有更广阔的应用场景。最终提高我们对疾病的认识,改变我们目前对疾病的认知、诊疗、随访和慢病的管理模式。”

去年底,上海率先启动了AI应用场景建设实施计划。引导社会各界开放场景,面向全球征集解决方案,打造世界级的城市应用标杆,第二批示范应用场景包括:徐汇区卫管中心、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徐汇中心医院建设的“徐汇区心血管全周期智能服务”应用场景,致力于打造国内首个人工智能居民心血管健康全周期服务平台,实现早筛、预防、辅助诊疗、随访和分层转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建设的“智慧瑞金,瑞智助医”,破解诊前、诊中、诊后难点痛点,打造全场景“认知”医疗深度应用,助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建设的“基于人工智能的儿科分级诊疗应用”,赋能基层、优化专科、攻关智能设备、破解儿科看病难题、着力打造基于AI的儿童分级诊疗体系。

整体来看,以AI为代表的新技术,在医疗支付、监管、药械研发等医疗环节的各个场景中,演化出了更多的应用方式,正为整个健康产业带来新的活力,使得医疗行业不断向数字化驱动演进。从医疗服务供应来看,AI技术的使用,使得医疗效率的得以大幅提升,更多患者能够享受到优质的医疗资源。从创新角度而言,AI推动了新的药械出现,使得患者的生命质量得以改善,守卫着全人类的健康事业。

说明:

本文来自网络媒体
纠错:2438514686@qq.com

蓝码智能科技信息网

备案号 | 粤ICP备15075408号-3

Copyright © 2019-2020

使用手机端扫描上面的二维码

浏览移动站获取更多科技信息